> 尊龙d88官网 >

尊龙d88官网

NEWS

了不起的核工业(四)丨荒原上的“粮仓”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4-02-09 01:15

  大青山,属阴山山脉,东西长240多公里,南北宽20至60公里,被称为“塞北鹿城”的内蒙古包头就坐落其中。

  1957年1月的一天,数辆军用吉普车在战士的护卫下,出现在大青山脚下,车上坐着的正是我国第一个核燃料元件厂——二〇二厂选址委员会的成员们。

  经初步勘测地理位置、水文地质等条件,选址委员会认为这里非常符合建设核燃料元件厂的要求。然而在此前,选址委员会的成员们几经周折,已辗转跑了5个省份,但均无功而返。

  选址工作结束后,1957年11月,二〇二厂的初步设计工作正式开始,次年5月31日,同志亲自批准该厂的建设,至此,二〇二厂已见雏形,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鸿篇巨制,开始了为我国挺起核脊梁、铸造坚强核盾牌的自主创新伟大历程。

  1958年10月16日,二〇二厂生产线正式开始建设。在二〇二厂的厂志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包头期间,接见二〇二厂厂长张诚时指示说,要大胆而又扎扎实实地工作,把原子能事业搞上去。”

  “把原子能事业搞上去”这不仅仅是对二〇二厂的嘱托,更是对当时我国整个原子能事业的嘱托。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二〇二厂的创业者们在大青山脚下,面对一无厂房、二无设备的条件,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组织成立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攻关队伍,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生产工艺技术难关,用生命、汗水和忠诚,打造出共和国第一个完整的核燃料元件生产科研基地,为我国“两弹一艇”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核工业科技进步乃至核大国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老一辈们讲,二〇二厂之所以能够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一项又一项前无古人的任务,靠的是创业者们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回首初建时的情景,“遍地荒草,漫天黄沙,空旷的厂址上散落着一些帐篷,其他没有一点标记。”是创业者们最深处的印记。因为害怕迷路,大家就在空旷的厂址上立起几根木杆,上面绑上一面鲜艳的红旗,这样远处的人们透过昏暗的黄沙,还是能看到那抹红色,就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2001年,被二〇二厂称为“希望工程”的我国首条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建成投产。时任二〇二厂厂长的李冠兴院士特意选择了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来激励所有人。

  在一部分二〇二厂人的心里,至今依然珍藏着这样一个片段:2003年3月22日上午,天空迷蒙,初春的寒风还很刺骨,冰凉的雪花时不时地被风吹打在脸上,但这始终不能将他们心中的热情掩埋。因为,这一天,这一刻,我国首批国产化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在他们手中诞生,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国产化的大门已被推开。

  二〇二厂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作为我国首条且为目前唯一一条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吨金属铀,目前生产线年11月中旬,完成设备安装调试;2001年11月27日,进入试生产阶段;2001年12月1日,完成秦山三期调试用28根模拟棒束的制造任务;2001年12月21日,完成2根标准燃料棒束的制造任务;2001年12月21日,全面建成,全线日,首批国产化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顺利下线,按期完成了向秦山三期核电站供货的任务;2010年以来,二〇二厂紧跟国家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产业政策,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为目标,持续推进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数字化转型新征程。

  这条生产线万个棒束,并创造了连续44个月堆内运行零破损的纪录,且这个纪录仍在继续,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核燃料作为核电站的“粮食”,支撑着我国核工业蓬勃发展。2021年1月19日,承载着无数科研与建设人员追求与梦想的首堆球形核燃料元件将从那个包头运往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站,预示着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向产业化发展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标志着我国高温气冷堆元件制造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

  内蒙古包头与山东荣成,两座相距千余公里的城市,因全球首个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而结缘。当核电站的“粮食”——核燃料元件从包头送达荣成,并通过反应堆运行变为清洁电能,世界四代先进核燃料元件技术产业化在中国内蒙古包头的二〇二厂起步。

  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是我国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也是世界唯一一条具有工业规模的球形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月完成全部建筑工程及工艺设备的安装。2015年8月,完成工艺鉴定,实现生产线月取得投料批准书,同年8月,成功制备出了首批燃料元件,完成产品合格性鉴定。2017年7月,第20万个球形燃料元件成功下线。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产品合格率逐年提高,各项指标均超过设计指标。

  走进世界首条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的大门,“曙光”两个熠熠生辉的金色大字映入眼帘,这是高温气冷堆球形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建设之初被寄予的厚望,希望通过该条生产线的建设、调试、运行,达到“出产品、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出精神、出示范”的成果典范,提升我国在具有第四代核电技术特征的燃料元件制造能力,推动我国高温气冷堆商业化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核能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十几年间,全球首条工业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从无到有,从“摸索着前进”到“技术成熟”,从实验室研制到规模化生产,并取得世界领先地位,这其中凝结了清华大学、二〇二厂以及各方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燃料球的制备分三个阶段——核芯制备、包覆颗粒制造以及燃料球生产制造。有一项技术被称为“笔尖上的工艺”——凝胶分散工艺,0.5mm的球,近似圆珠笔芯大小。车间分散柱内,肉眼很难分辨的直径约为0.5mm的凝胶球不断凝实、降落。要形成如此小的颗粒,流量控制极为关键。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一开始因为流量不稳定,车间技术人员不知为此改了多少个阀门、设计了多少套改进方案,才解决了问题,使得流量控制从原先±10g提高到±0.5g,极大地保证了核芯质量。

  为了保证生产线问题第一时间的解决,清华大学的老师们,只要现场一有问题就从北京过来,有时候早上过来,晚上再赶回去,并将自己的技术分享给团队,也将严谨的科学精神贯穿到整个建设生产过程。

  建设一个项目、打造一套体系、攻克一堆难题、造出一批设备、锻炼一支队伍……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厂通过生产线的建设、调试、投产、工业规模转化,建成了一条完善的工业化规模的燃料元件生产线;建立了一套独有的技术、质量、安全和环保体系;稳定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实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自主创新的目的和要求,为我国高温气冷堆“商业化”和“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未来,这条工业化规模的燃料元件生产线,将承载着希望的航船,迎着曙光,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2021年9月14日,一部由央视摄制组负责拍摄、制作,以讲述核工业文化遗产故事的系列录片,在我国第一座核燃料元件厂——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开机。

  为了还原中核北方建厂初期科研人员的工作场景,央视导演以及拍摄团队已经在临时搭建的拍摄场景内,熬了两个多小时,只为拍摄一组几秒钟的镜头。机会难得,听说需要群众演员,中核北方的青年小伙伴们跃跃欲试,都想过一把职业演员的瘾。

  这已经不是央视摄制组第一次走进中核北方,但每次央视都能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述中核北方的故事。或展示历史的厚重,或展示今天的发展,或展示重任前的担当,我们总能通过央视的镜头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核北方,再透过中核北方,看到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和我国核工业人的努力拼搏。同样,作为央视在公司拍摄期间的沟通协调和陪同人员,我每次也都能从央视摄制组人员的身上学习到央视的高度、速度和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

  “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离设备太近,不要影响职工的正常工作。”狭窄的空间内,摄像师小心翼翼的调整着摄像机,生怕影响了生产线上的生产,但依然要保证拍出来的镜头完美,不能失了央视水准。

  同样有着敬业精神的中核北方技术人员,积极配合摄制组的拍摄,因为他们要以最完美的形象,展示出中核北方日新月异的发展,展示出中核北方人的敢于拼搏、勇于创新和团结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今天的中核北方,看到今天的核工业。“担国之重任,造国之重器”,他们因从事这份事业而感到自豪。

  从公司外景,到旧厂房取景,再到4条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全流程记录;两天的时间,一位摄像师,一位灯光师,这样认真的态度、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孕育了中核北方“仓库精神”优良传统的“627库”,是一间建厂初期的库房。建厂初期,生产线尚未建好,中核北方的创者们边建设、边研发,在这间仓库里做实验、搞攻关,并在这里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关键部件。而今这间仓库依然矗立在中核北方厂区内,成为后人传承优良传统的现场红色教育基地。

  为更好的展示中核北方的发展历史,让更多人的人了解中核北方,宋亚辉导演和团队们,立刻起身,肩扛手提,带着大大小小十余件拍摄设备,来到了627仓库现场,开始了取景拍摄。这些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挖掘拯救出更多的核工业文化遗产,用于引导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不同的时代,同样的担当,造就同样的时代英雄。虽时代更迭,但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各自的使命担当。

  勿忘昨天苦难辉煌,无愧今天使命担当,不负明天伟大梦想,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Copyright © 2002-2017 DEDECMS. 织梦科技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